南方海鲜,鲜得文雅,一丝一丝绕在舌边,恰到好处;大连海鲜,则是连鲜味都很直接。那种味道有点霸道,初尝之下会觉得不适应,与上海的海鲜相比,少了鲜味而且偏咸。但在夜晚入睡前,又会莫名地想念那种味道,靠在枕头上咽口水。一顿在海边吃的饭让我恍然大悟,海风吹来的清咸气息,和吃在嘴里的海鲜味道,竟是如此相似。
虾爬子
第一道菜,濑尿虾。大连叫虾爬子,差不多是上海濑尿虾的两倍大。我还是头一回吃,看着盘子里码得很整齐的虾,不知如何下手。朋友拿起一个教我:从最靠近虾尾巴的那节开始剥壳,小心翼翼地把虾壳完整地除下。剥的时候要小心两边和尾巴上的刺,扎一下手生疼。虾肉质紧,味道鲜甜,可以蘸小碟子里的白醋吃,还有椒盐的做法,不过朋友强调“海鲜就是得吃原味的”,椒盐做法的很可能是因为不新鲜。他的碟子里渐渐堆起一座小山,脸上洋溢着满足的表情,大赞道:“在上海每天想得觉都睡不着。”刚吃濑尿虾的人都喜欢挑大的,但我朋友专挑小的,一问才知道,小的多为母的,背部有一条长长的黄,更好吃。另外透露个诀窍:母的在靠近头部的一对腿处还有一对小腿,味道也不错。
蚬子汤
第二道菜,蚬子汤。这回来大连,我最期盼的就是蚬子。春节,朋友曾经从丹东回上海,给我带了一些煮好的黄蚬子。一尝之下,惊为天物。那种鲜味,我发誓从未尝过。清代郭麟在《桂枝香・黄蚬》中以“俊味江乡堪数”来称道它的美味。那一袋蚬子,我每天煮汤时扔几个、吃馄饨时加两个,没事时也忍不住想吃,吃完后,竟怅然若失了好一阵子。老妈去菜场时必寻蚬子的身影。有一天,餐桌上惊喜地端上一盆蚬子似的东西,可是个儿要小得多,也不像蚬子那样没有腥味。
蚬子汤端上来了,还是那个鲜味,不过比丹东产的略咸一点。朋友解释,季节和海水温度不同,对蚬子的味道有影响。现在还不是海鲜最肥的时候。但能吃到蚬子,我还是很满足,先吸一口汁水,再吃蚬子肉,鲜美无比。一大碗蚬子汤,我一个人一扫而光。因为实在太爱吃蚬子,临走那天我还买了几包蚬子干带回家,准备烧汤时吊鲜味用。
我们还点了两个蒜蓉扇贝,极新鲜,肉都带着甜味。吃完后,为了下饭,我点了个“茄子煲”,烧得不入味,吃不完都打包了。
盐烤大虾
第二天一觉睡到中午,起来后肚子咕咕叫,刚想去尝尝小吃,朋友已经伸手拦下了一辆出租车:“我带你去海边吃海鲜!”上了车,司机一听我们去“石槽”,就问道“吃海鲜去?”朋友得意地瞥了我一眼,开始和司机用东北话东拉西扯起来。饭店在山上,刚落座就发现贼冷,山雾弥漫,看不清远处的大海,但空气中好像都带着海的腥味。
怕空腹吃海鲜拉肚子,我们先叫了一盆水饺。北方的水饺就是地道,那皮就很有嚼头。馅里拌了青菜和蚬子,淡淡的鲜味,我一下吃了好多个。接着上了两个盐烤大虾。在上海,我很少吃到这么大的虾,据说刚从海里捞上来,60元一个,贵了。掰开头,满是红色的虾黄,入口很香,肉质也很紧。大虾的头上有根又粗又长的刺,威风得很。在海里,它就用这根刺来捕食小蚬子。伙计说,现在这样的大虾越来越少了。
海胆
慢慢地,雾气散开了,才发现原来我们是在海边的山上吃饭,海浪的声音那么真实,海鸥就在头顶盘旋。这时候期盼已久的重头菜海胆上桌了。以前看过篇文章,谈到大连的海胆,引得我对海胆垂涎不止。学着朋友的样子,用小勺挖了直接吃,竟然觉得无味,一下子有点失望。但朋友说,吃多了就能感觉到那种“凌厉”的鲜味。在舌头上“唰”地一下,鲜美得让你回味不及,足以让神仙驾云赶来。他说这种鲜味,只有新鲜的海蛎子可以与之媲美,可惜我还是尝不出什么特别。不过蛋白质这么高的东西,也不能浪费了,蘸上芥末,刚觉得味道浓了一点,已经被呛得“眼泪水乱飙”。
朋友还点了大小海螺各一盆。在上海吃日本料理时,我最爱点海螺吃,看到这一盘海螺自然两眼放光。吃法跟上海吃田螺一样,要么吸,要么用牙签刺入螺孔挑,觉得腥可以蘸些姜汁。
喷香烤棒鱼
当晚,大连的朋友请客,竟然又约在海鲜楼。猛吃之下,我已经有点“疲劳”了。点菜时我终于发现,大连吃海鲜的地方一律没有菜单。我熬不住点了炸鲜奶,吃得津津有味。此时的我,面对大虾已经激动不起来了,30元一只的大虾机械地吃下。虽然从肉质和鲜味来说,的确没什么可挑剔。
烤棒鱼很让我惊喜,瘦瘦的一条鱼却烤得喷香,肉质细嫩,没有我讨厌的鱼腥味。胡乱点的青菜炒目鱼比较清爽,北方管绿叶子菜一律叫青菜。最后的乌鱼蛋汤酸酸甜甜,能下饭。点菜时还发现,原来北方也有大闸蟹,吃法和上海差不多。 |